宗教是哲学,并非迷信。
宗教学,包括佛教、道教、中国少数民族宗教、基督教、东正教、伊斯兰教等,作为本科及研究生学习的专业,只开设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双一流大学中,属于哲学系。宗教学作为正统学科专业,却一直被人们当成封建迷信、怪力乱神,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,是因为人们并没有深入了解过宗教的哲学思维和文化魅力,只是道听途说、人云亦云。比如,有多少人知道佛教本身是无神论?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医理论和道教思想密不可分?没有调查,就没有发言权,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妄下定义,本身也是一种认知匮乏和文化偏见。
在北京国学文化沙龙会中,宗教及周易学者赵康凯(字展庆)先生讲到:人为什么要学习?就是为了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,再通过知识和文化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,进而了解到世界的广博无限和生命的多种可能。
其实,宗教不仅是一门哲学,更是一门科学。虽然现阶段的科学水平还不能解答世界上所有的未解之谜,但是,现代物理学中的某些理论,却和宗教理念不谋而合,例如量子力学中的“双缝实验”。
“量子”不是物质,而是计量单位,类似于 “纳米”。简单来说,量子是最小的、不能再分割的能量单位。“双缝实验”是指:当光束被观测时,它只会表现出单一的粒子形态;当光束不被观测时,它会同时表现出粒子和波这两种形态,这就是粒子的波粒二象性。“双缝实验”所揭示的物理学真相是:观察者决定了被观察者是否成形。当我们在注视或进行测量的瞬间,我们帮助了被观察对象确定其最终状态。实验说明:人的意识会切切实实的影响物质。
那这个实验结论与宗教又有什么关联呢?正如佛教《金刚经》中的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《心经》的“色即是空,空既是色”,这里的“虚妄”和“空”都指“空性”,意指所有的事物都是不真实的。否则,为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(观测)会影响切实存在的物质(光束)呢?除非,物质是意识,意识也是物质。
对此,赵康凯先生认为,意识和光束一样,都是能量的表现形态,物质有波粒二象性,意识就有波粒二象性。在双缝实验中,意识和光束中波和粒子间的相互影响,就表现为意识和物质的相互影响。
同样,量子力学中的“量子纠缠”理论,也能在宗教中找到其关联性。
“量子纠缠”,是指两个粒子彼此相互作用后,它们的特性会消失,变成了综合的整体性质,再将它们放到很远的距离,两个粒子依然保持纠缠状态。举例来说,两个粒子相互作用后,会变成一个整体系统,再分别将它们放到南、北半球,如果南半球的粒子状态发生了改变,北半球的粒子也会立刻发生改变。
同样,现代物理学也证实了“场”的存在。“场“不是物质,而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,它与实物一样具有能量、质量和动量。“场”是物质发生作用的范围。也就是说,“场”虽看不见摸不着,但它有能量、有质量且不断地在运动。
赵康凯先生认为,人们所说的“风水“,用现代物理学解释,其实就是“量子纠缠”+“场”理论。
不同的空间范围有不同的“场”。每个“场”的能量、质量与动量都不相同,有的能量高,有的能量低,而好的风水,即能量高的“场“。那如何判断好风水?就是把看不见的能量,落实到看得见的实物上,比如山水环境、风向水流、阳光空气等物理条件。
量子系统无处不在,包括人体内。20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罗杰·彭罗斯提出了“量子意识”理论。他认为,人脑之所以不同于电脑,是因为人脑可以产生直觉和创意,而这种现象,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混沌作用共同产生的。他认为,量子系统就存在于在人脑神经元的微管中。
如此一来,人脑中的量子系统和“场”中的最小能量单位量子之间相互作用后,就会形成量子纠缠,这种纠缠,同样会反作用于人的意识。即能量越高的“场“,越能辅助人获得更好的直觉或创意。
这就是“风水“的意义和用途。
人的命运,同样是被看不见的能量引导着。赵康凯先生认为,人是时空的函数,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会赋予人相应的秉性,五行四柱等命理学则是在参悟这种看不见的能量。
这个世界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等着人类去领悟去参透。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,所有的研究和理论都得到了实验证实,人们会发现,原来早在几千年前,先人就已将宇宙的奥秘告诉给了我们。
作者:守柔